欢迎您, 游客
您必须先注册才能在我们的站点发帖。

用户名
  

密码
  





论坛搜索

(高级搜索)

论坛统计
» 会员数: 56
» 最新会员: phoenix
» 总主题数: 411
» 总帖子数: 2,642

完整统计

在线用户
当前有 50 个用户在线。
» 0 位会员 | 49 个游客
Google

最近的主题
美股跌到什么时候川普将被迫弃守贸易战
版块: 股海弄潮
最近发表: wilson
03-14-2025, 09:49 PM
» 回复数: 17
» 人气: 528
DeepSeek的成功是中国教育的胜利吗
版块: 考试相关
最近发表: eee
02-10-2025, 03:50 PM
» 回复数: 16
» 人气: 975
蛇年开局,亚股暴跌、美元飙升
版块: 股海弄潮
最近发表: dna
02-03-2025, 08:48 AM
» 回复数: 5
» 人气: 445
英伟达平台上线DeepSeek
版块: 公司评价
最近发表: foo
01-31-2025, 11:46 AM
» 回复数: 22
» 人气: 1,278
DeepSeek 屠杀美科技股
版块: 公司评价
最近发表: 777
01-27-2025, 05:17 PM
» 回复数: 4
» 人气: 348
2025-01-27 英伟达、阿斯麦盘前均跌超8%
版块: 股海弄潮
最近发表: 777
01-27-2025, 08:41 AM
» 回复数: 0
» 人气: 120
AMD宣布集成DeepSeek-V3到MI300X...
版块: 公司评价
最近发表: meta
01-26-2025, 04:34 PM
» 回复数: 0
» 人气: 131
公开刺肯案的动机
版块: 缘来如此
最近发表: 111
01-26-2025, 10:18 AM
» 回复数: 8
» 人气: 519
美元下跌
版块: 股海弄潮
最近发表: eee
01-25-2025, 10:38 AM
» 回复数: 13
» 人气: 791
DeepSeek初创公司
版块: 公司评价
最近发表: fox
01-24-2025, 10:50 AM
» 回复数: 18
» 人气: 1,125

  H1B大战——移民政策
发布: wilson - 12-29-2024, 02:24 PM - 版块: 签证绿卡 - 回复数 (20)

"H1B大战"——川普移民政策的第一战
就在作者从美国经济史出发,将川普的政策预期归纳为:
高关税+去管制+低(所得)税+支持高质量移民。
high tariff+deregulation+low income tax+high quality immigration 的同时,美国共和党内部正在经历一场MAGA与DOGE的大战。
截至今天之前,普遍的观点仍然是,川普凭借MAGA上位,而MAGA基本盘是populism,有高度的排外倾向,因此川普难以公开支持新的移民政策。反之,MAGA今天的政策倾向仍然是严厉打击(非法)移民。
昨天,作者就这个问题与各家AI展开了一系列有趣的讨论,即便作者预先提示各家AI仅基于美国经济史的英文资料进行讨论,也没有一家AI认为川普的移民政策会出现逆转,各种理由头头是道。作者最后的问题是:“如果川普要采纳支持高质量科技移民的政策,大规模吸收全球科技人才、资本回流美国,但又面临MAGA派的反对,可能宣传策略将会是什么?”对这个棘手的问题,只有deepseek的深度思考给出了很有意思的答案。各位读者不妨一试。
回到当前被The Hill称为共和党“内战”(Civil War)的MAGA与DOGE的大辩论。

这场几乎在同步考验作者对川普政策倾向判断力的大辩论,始于川普在上周任命印度裔互联网企业家Sriram Krishnan作为白宫AI高级政策顾问。Krishnan曾于11月在X上建议Elon Musk领导的“政府效率部”(DOGE)研究取消技术移民绿卡的上限。当MAGA派发现这个留言后,就开始在网络上对Krishnan展开攻击。此时,Musk站出来力挺Krishnan,陈述高科技移民对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强调这种移民引进应当是“尖端”且“合法”。MAGA派显然不依不饶,基本思路当然是反对“外国人来抢美国人的饭碗”。与Musk一同管理DOGE的印度裔投资家Vivek Ramaswamy随即加入这场声势浩大的公开辩论,以支持Musk及同为印度裔的Krishnan,他们代表的是需要高度依赖海外高科技移民的科技企业与投资者。Ramaswamy“不合时宜”地在X上指责美国今天的问题源于C(culture),他扎心地指出:“如果一种文化推崇舞会皇后而非奥数冠军,或者推崇运动员而非致告别辞的最优生,那将无法培养出最好的工程师”。

这可就捅了MAGA的马蜂窝。
右翼大V Laura Loomer、川普曾经的“军师”Steve Bannon,甚至连反川失势的Nikki Haley都纷纷代表MAGA对DOGE兄弟发起全面攻击。现实则是,当前的大辩论虽然不会立即触及绿卡制度的改变,但对美国科技类企业雇佣外籍科技工作者最需要的H1B签证情况却将造成直接影响。H1B的发放与延期如果被MAGA冲击中断,将导致美国大量科技企业无法正常运营。Musk怒而宣布,为捍卫H1B,将不惜go to war。Elon Musk和Vivek Ramaswamy此时不止是美国外来科技移民的代言人,其实也成了美国高科技企业的代言人。

这是一个MAGA派无法回避的现实,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美国的科技地位完全取决于其对海外移民的包容度。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讲,美国一旦在移民政策上充满包容度,它将自然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前往,即便没有绿卡、没有国籍,只有三年一签的H1B,也能支撑起全球科技领先的大旗。
就在MAGA与DOGE进行Civil War的同时,大洋彼岸的六代机和以极低成本达至领先的deepseek-v3浮现,让这场美国本土的大辩论变得更加耐人寻味。

川普终于还是坐不住,这场争论持续下去将会撕裂川普阵营,得利者显然是民主党和共和党中的反川派。更为重要的是,MAGA的口炮如果不加以制止,很快就会对美国科技和经济造成极其负面的影响。在当前“驱逐非法移民”的大背景下,如果H1B生变,那极易产生对外籍科技人员的心理冲击,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那确实有利于科技人才向其他国家扩散。川普昨天在接受NYPost采访时明确表示他对H1B的支持,毫不掩饰地直接背书DOGE兄弟,在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川普populism成分的进一步降低。

事实上,作者已经反复指出,今天的川普与四年之前已完全判若两人。他反对低技术含量的非法移民(尤其是走线),但多次公开赞成美国容纳更多的高科技移民。给予更多绿卡给高科技移民,这是川普自己提出的。
之所以有此转变,现实而言,是川普经历过第一任期四年的“混乱”,反思曾经的失误,将各方优秀人才不拘一格地纳入自己阵营以重构川普团队的核心力量,而不愿再被各方极端人士架空;历史而言,正如作者反复指出,William Mckinley时代对川普影响极大,high tariff+deregulation+low income tax+high quality immigration正是当年美国的“致胜法宝”。

G2的再全球化之路,逻辑相通,但内容迥异。
对美国而言,拥有最为庞大的内需市场、美元优势、资本市场优势和高等教育优势,只要愿意敞开大门,全球科技人才、资本就将不停涌入。问题在于,美国本土的医疗成本、基础教育问题能否加以解决,排外的民粹主义情绪能否抑制,新的产业基地能否重现。

对中国大陆而言,拥有最为庞大的基础人才优势、综合低成本优势和供应链聚集优势,只要能够坚定进行需求侧分配改革,就将激活不亚于美国的庞大内需市场,全球经济都将为之发生根本改变。
说到底,未来的G2之争,将是内需之争与开放之争。
作为78岁的老者,川普能够反思自己过往的失误,重建对美国历史和现实的认知,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川普第二任期,会否像作者判断那样,

高关税、去监管、低所得税和高质量移民并举,各位读者可以拭目以待。

打印这项

  母女因篱笆犯恶意骚扰罪
发布: eee - 12-29-2024, 01:33 PM - 版块: 人际关系 - 回复数 (8)

华裔母女因一道篱笆犯下恶意骚扰,女儿竟是律师
据BBC等媒体报道,一对母女于本月分别被判处五年半监禁,判决理由是“因邻里纠纷,母女二人几乎每天都会骚扰、跟踪并恐吓她们的邻居”。
61岁的母亲苏珊·陈(Susan Chen)和35岁的女儿琳达·卢(Linda Lu)在英国林肯郡巴辛厄姆(Bassingham)林加巷(Linga Lane)租住了一处半独立式住宅。
据林肯郡警方发布的公告称,这对母女多次夹杂脏话辱骂邻居Smith夫妇(丈夫James和妻子Lynn) ……
更有甚者,她们还故意大声敲打物体、大声播放音乐、歇斯底里的大笑、大喊、大叫、监视邻居——只要邻居一出门,她们就会故意“跟踪”……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女儿”的身份竟然是一名“执业律师”(solicitor)!
[图: c33ae054dc9cdb705d83a397b7e108b0.webp]
在经过为期六周的审判后,法官认定这母女二人的行为已构成“严重骚扰罪”……“邻居受到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惊恐和痛苦”。
6日,母女二人在林肯刑事法庭被分别判处五年半监禁。
华裔母女因一道篱笆犯下恶意骚扰,女儿竟是律师
“篱笆墙是我们的”
法庭文件显示,一切纠纷的起源,仅仅来自于两家之间的那道篱笆墙……
2023年7月18日,丈夫James在自家门口修剪植物篱笆墙,而新搬来不久的陈女士(Susan Chen)走到屋外告诉他“不能修剪该树篱”,因为“篱笆墙是她们家的”。两人当场发生争执。
随后两个月内,陈女士和她的女儿对Smith夫妇进行了“持续攻击”,包括“大声撞击金属物体、反复大声播放音乐”……
Smith夫妇的记录显示,8月19日,这对母女家中“又传出敲击声”;8月23日“又发出巨响”……
8月底,育有两名幼童的Smith夫妇被迫离家,试图“得到一些喘息”。然而,当他们过了几天回来时,隔壁“在他们进屋不到15分钟内”又开始敲打东西……

打印这项

  文科倒闭潮来了
发布: wilson - 12-28-2024, 02:05 PM - 版块: 大学院系 - 回复数 (19)

全球文科倒闭潮已经来了
不止中国,全球文科倒闭潮已经来了
哈佛大三学生安吉丽娜发现,自己选修的一门秋季研讨课从课表中消失了,她本以为是教学网站出现了技术性问题,直到她发现了,并不只有她遇上了这个问题。
在今年秋季,哈佛本科生学院取消了至少30门课程,涉及20多个系。无一例外,这些大多是文科专业,消息一出,立刻在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热议,但只有少数学院负责人对此作出了回应,理由无非是教师请假、离职或者转入其他项目。
2024年9月,哈佛大学校报《深红》发布消息,本科学院取消了至少20多个系30多门秋季课程,其中文科专业是重灾区
但在安吉丽娜看来,这只是一种托辞。她告诉南风窗,她猜测,这一决定可能与艺术与人文学院之前要求学生提前一个学期注册课程的新政策有关。也许在当时,学院就想通过提前确定课程注册人数,进行某种优化。
[图: 6d6fdbcbbf2367ceece2e246db64a48a.webp]
在众多文科专业中,历史与文学的研讨课受到影响最大,被取消的课程包括“从莎士比亚到杜阿·利帕的英国软实力”“购物中心的马克思:消费文化及其批评”“全球变性史”“北美土著性别与性”“拉丁美洲种族的形成”以及“全球资本主义历史”。对于感兴趣的学生而言,他们几乎难以在课表中翻出替代品。

即便是哈佛大学,也不得不面对所谓“文科衰败”后的世界。在2022年,哈佛只有7%的新生计划主修人文学科。像研讨课这类本就是旨在运用小班化特质,拓展互动深度的课程,也因为过于小众面临被腰斩的境地。

文科消亡,在全世界形成了一股浪潮。不少国家就面临着人文学科专业毕业人数不断下降的问题。当新冠疫情的爆发、财政压力进一步加大时,诸多高校都选择对“边缘学科”开刀。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包括中国,都在这场文科取消潮中经历着不同程度的颠簸。
[图: b074c1dd11a2c33c348cb1959e205455.webp]
2024年3月,英国肯特大学宣布逐步淘汰6个学科领域的课程,包括艺术史、人类学、健康与社会关怀、新闻学、音乐与音频技术、哲学和宗教研究
很显然,“过度乐观、拥抱文科热潮的千禧一代”已正式成为过去式。无论是经济环境,还是社会评价体系,都在敦促Z世代降低期待,选择更务实的方向。在现在,攻读理工科被视为一个“正确且明智”的选择。

01 新尝试
哈佛决定取消至少30门秋季课程并非突然之举。
从去年计划合并小语种专业开始,哈佛便已有意识地调整了人文学科的发展方向。
去年9月,哈佛校报《深红》获取了一份内部文件,其中详细列出了哈佛艺术与人文学院战略规划委员会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改革建议。这些建议就包括将现有的三个语言专业和一个辅修领域整合为全新的“语言、文学与文化(LLC)”。
提议引发了反弹。哈佛一些语言学教授提出了强烈反对,计划暂时搁置。这些教授表示,之所以拿这些专业开刀,是因为本科生人数较少,而成立LLC的真正目的是将来进一步合并,甚至是给废除这些“小部门”铺路。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过去十年间,哈佛大学艺术与人文学科的学生比例持续下降,从15.5%下降到12.5%。与此同时,该校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SEAS)的学生比例却从15.2%上升到22.1%。在20世纪70年代,这所学校就读人文学科的学生比例接近30%。
从15年前到新冠疫情暴发之初,哈佛大学英文专业的学生人数减少了约四分之三——在2020年,这所7000多人的大学里,只有不到60人在学英文专业。
2010年以来,美国文科生比例大幅下降
这与美国的整体趋势基本一致。美国文理科学院人文指标项目的联合主任罗伯特·汤森表示,过去十年,美国人文学科的入学人数总体下降了17%。

与此同时,尽管新冠疫情冲击了全球经济,但在疫情后,哈佛占地50539平方米,耗资10亿美元,设有多个STEM学科的办公室、实验室和教室的奥尔斯顿科学与工程综合楼仍准时全面投入使用,这几乎又是一次明确信号的释放。
哈佛这样“财大气粗”的学校,尚有余力折腾如何革新人文社科部门,但对于大多数资金不足,或是体量不大的高校来说,疫情后大规模削减人文社科项目,几乎成了一种最具效率的解决方式。
其中最激进的,要数西弗吉尼亚大学。去年9月,该校削减28个专业(约占总数的8%)和裁撤143个教职(约占总数的5%),以应对4500万美元的预算缺口。这一调整几乎波及教育系三分之一的教职岗位,同时完全撤销了世界语言系的教职岗位。
一时间,学生和教职工群情激愤,纷纷站出来抗议。教职工代表大会还以797:100对校长投下了不信任票。历史系研究生克里斯蒂安·罗威(Christian Rowe)批评说:“这是一所学校,而不是一家企业,这些提案剥夺了学生的教育机会和教职员工的工作机会,只会削弱这所学校。”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学生对学校取消部分人文课程的抗议
但这并没有改变既定的现实,削减方案几乎没有修改就得到了董事会的通过。

02 文科还有什么价值?
文科衰退,是个全球性的问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五分之四的成员国报告显示,过去10年人文学科的入学人数都在下降。
在这股浪潮中,有的大学是迫于财政压力削减人文学科,有的则是出于对“教育优势”进行结构性的优化,也就是把跟不上时代的文科专业淘汰掉,去拥抱更具竞争优势的STEM学科。
2023年2月,美国弗吉尼亚州的玛丽蒙特大学董事会就一致投票取消10个专业,其中大部分是人文学科专业。在此之外,它还取消了英语与人文科学的硕士学位项目。
这一决定引发了师生的强烈抗议,尤其是考虑到玛丽蒙特大学还是一所以文科教育为基础的综合性天主教大学。然而,董事会对此解释称,这一决定并非出于财务原因,而是为了重组资源,将更多投资倾向能够为学校带来竞争优势的领域。
不可否认,对于不是依仗杰出校友捐款,就是依靠政府拨款的高校来说,能带来更高回报率的选择,就是大力发展STEM学科,并期待着能培养出几个在人工智能或是自然语言处理方面有所作为的杰出青年。
这也不能怪一些综合性大学守不住初心。毕竟,大力发展STEM学科,并将学科价值进一步量化,也是国家层面的共识。

2024年初,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发布的《大学毕业生劳动市场统计报告》显示,薪资靠前的普遍为STEM学科
疫情期间,澳大利亚政府推出教育改革,针对接受联邦资助的本国学生,大幅提高人文学科学费,同时下调“就业导向”学科的学费,旨在引导学生选择市场需求较大的专业,以促进经济复苏。
具体而言,科学、卫生、农业、数学等学科的学费下降20%至62%,商科和法律学费上涨28%,而人文学科直接上涨113%。这意味着,如果本地学生就读“适合就业”的专业,每年仅需支付3700—7700澳元,而如若选择完成一个人文学位,则可能需花费约4.5万澳元。
这在短期内,这可能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但当一切都可以用数字来衡量时,这在相当程度上扭曲了教育的基准线,也让人文学科的价值变得更加模糊。

文科还有何意义?这几乎是全世界都在反思的问题。
上个月底,剑桥大学博士生艾莉·卢克斯在X平台上分享她的博士论文《嗅觉伦理学:现代和当代散文中的嗅觉政治》顺利通过,却意外成为了攻击的对象。
艾莉·卢克斯和她的学位论文
在不少人看来,这样的研究完全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也有人直接嘲讽道:“姐们儿真的写了一篇博士论文,解释为什么讨厌别人有体味是种族主义或阶级歧视耶。”
可以说,在一个快速数字化的社会,人文学科不仅变得越发边缘化,而是陷入了一种难以自证意义何在的尴尬境地。

03 乌托邦的终结
早在2010年,俄裔美国学者彼得·图尔钦就曾预测,美国将在2020年左右经历一波政治不稳定的局面。他指出,“就业市场无法吸纳的大量高学历人群”,特别是人文领域的博士,是导致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他将这一现象总结为——“精英过剩”。
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工作岗位变得稀缺,当然,另一个微妙的变化是,大学里花多年时间阅读人文经典、过着知识分子生活、渴望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年轻人,也在毕业后发现他们曾经仰望的职业,早已失去公众信任,并走向衰落的难堪处境。
但即便如此,许多高校的人文社科教授和从业者,依然执着于某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不少教授对人文学科需要更好地向学生推销自己的观点嗤之以鼻。
去年,美国专栏作家内森·海勒发表了《The End of the English Major》(《英文专业的终结》),引发了学界和媒体的广泛讨论。海勒好奇的是,过去几年里,全美范围内的大学人文学科入学人数直线下降,到底发生了什么?
内森·海勒发表《The End of the English Major》
一方面,教育成本的涨幅,总体上超过了通货膨胀。同时,中产阶级的处境,正变得日益不稳定,这迫使他们转向技术型专业。培养社会批判性思维的文科专业式微,取而代之的,是AI、大数据、基因工程等新专业,带来了激动人心的革命性力量。
学界一种批评声认为,对文科的边缘化,忽略了它在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文化理解力方面的独特价值。就像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在散文集《没有国家的男人》说的那样——“艺术不是谋生的方式,它是让生活变得更加可承受的一种非常人性的方式……都是让你的灵魂成长的方式”。
“灵魂成长的方式”,听上去多么悦耳,但对于很多年轻的学生来说,这套“过于浪漫化”的说辞,已经让人感到厌倦和悲哀。当这层瑰丽的保护膜被撕开后,人文学科还能凭借什么吸引年轻人?

2024年,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数据显示,美国失业率最高的多是文科专业
这也许是许多人文学科的学者试图回答的问题。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英文系教授安德鲁·纽曼曾撰文反驳过《英文专业的终结》,但在最近与南风窗的交流中,他坦承,自2008年经济衰退以来,教师们确实需要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与职业发展建立联系。在他看来,这是他们“欠学生的”。
纽曼还向南风窗推荐了一个名为“Humanities Works”(人文学科行得通)的网站。这个网站通过事实数据对比,试图打破外界对人文学科毕业生的刻板印象,让人看到人文学科在就业市场上并非一无是处。
然而,眼下的大环境已经迫使Z世代变得更加务实。他们的需求简单而直接:寻求稳定和回报。
尽管STEM学科依旧炙手可热,但当科技行业开始大规模裁员时,许多美国年轻人迅速将目光转向了金融行业——根据《金融时报》今年6月的报道,约27%的Z世代学生(1997年后出生)正在考虑攻读金融硕士学位,而这一比例在千禧一代(1981至1996年出生)中仅为13%。

这种务实的倾向,也渗透进了Z世代更广泛的生活选择中。在美国和欧洲,多代同堂的现象日益普遍。年轻人依赖父母提供经济支持,也在情感上寻找依靠。在财务上,他们更偏好储蓄,追求稳健的经济目标,远比父母和祖辈更为谨慎。在亲密关系上,他们倾向于推迟结婚或建立正式的伴侣关系,甚至对性生活的兴趣也明显降低。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开设更多的信贷额度,并且与千禧一代相比,债务水平和拖欠率更高。

美国学生贷款债务逐年上升
如果说千禧一代仍在不可持续的职业路径和低存款的焦虑中挣扎,饱受通货膨胀压力与疫情后经济冲击的Z世代则是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博德发现,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18至25岁的年轻人是感到抑郁、焦虑和孤独最严重的群体。这个数据也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和盖洛普民意调查的数据基本相符。
怀斯博德指出,这些刚成年没多久的Z世代所承受的焦虑和抑郁,不仅与他们过去的经历有关,更与他们对未来的想象密切相关。
“年轻人不抱希望,”他这样说道。

打印这项

  TikTok秀中国,带火China风
发布: loop - 12-28-2024, 01:08 PM - 版块: 去哪旅游 - 回复数 (6)

TikTok博主花式秀中国,带火China travel风
如果要选今年最火的全球“流量密码”,China travel一定榜上有名。
随着今年中国出入境政策的优化,外国人来华旅游的人数持续增多,掀起了一大波“海外中国热”。“China travel”一度成为2024全年的网络热搜词,老外们游中国的相关视频,在TikTok 等海内外视频平台都有着百万甚至千万的播放量。
人们惊呼,国内的各大景点正在“长满外国人”,不少景点和美食甚至被老外们“反向种草”。而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在海外视频平台上分享自己的亲身体会,他们也正逐渐加深对中国的了解,用自己的眼睛,看见真实的中国。
240小时,China travel 又升级了
就在本月,China travel又升级了。
国家移民管理局宣布,从2024年12月17日起,中国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成为历史。过境免签时长,从之前的144小时变成了240小时(10天)。政策适用口岸总数,也从原有的39个增加至60个。政策适用人员在允许的24个省(区、市)的区域内,还可以跨省域旅游。
政策一发出,迅速在海外短视频平台TikTok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有外国网友火速分享了这一好消息,不少网友都在评论区认真询问,自己所在的国家是否在名单上。其中不少“暖心发言”。
[图: ff49c979c570e8b23e3a6ae4e05ba166.webp]
有人分享起自己之前在中国的难忘旅行,并称赞中国人的热情善良、温和真诚。一位名叫LMC的英国网友兴奋地评论:“太好了,中国是我旅行清单里的第一名!我最近去了上海,爱极了。这次的延长逗留名单有我们英国,但我感觉10天远远不够。”
[图: 19335ab508a24b620d1152a0b38bfae4.webp]
这些真实的评论,折射出今天全世界游客对“去中国”发自内心的热情。根据最新统计,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2921.8万人次,同比增长86.2%;其中通过免签入境1744.6万人次,同比增长123.3%。适用72/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来华外国人数量同比上升132.9%。
某旅游平台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以来,该平台上使用非中国护照预订国内航线机票的旅客预订量,同比增长了近2倍。
短视频平台更是China travel传播火热的主阵地。在TikTok上,关于China travel话题的视频超过9万个,视频总播放量近10亿。在韩国等东亚地区,“周五下班去中国”也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的新热词。
“没想到,被老外反向种草了”
从TikTok的海量China travel视频里可以发现,老外们最爱去的城市包括成都、重庆、广西、长沙、北京等等,新奇的美食和美景,都强烈地吸引着他们。
如拍摄浙江海宁的盐官潮乐之城、重庆梦幻的赛博夜景,哈尔滨的冰雪世界等视频点赞量都超过130万。慢镜头划过震撼的景色,让全世界的人们感叹,中国是如此美丽独特的地方。

各国博主们也在平台上分享自己最接地气的亲身体验。博主Elise是一个英国女孩,今年5月,正在环球旅行的她来到湖南,开启了为期一周的长沙和张家界之旅。
在视频里,她兴奋地说:“我结识了一群超棒的同行伙伴,品尝了一些令人赞不绝口的美食,也看到了美不胜收的风景!”在评论区,她回复询问的中国网友:“我会再回到中国!你们的国家真美。”
没人能在中国的景色面前做好“表情管理”。博主@passport visionz是一对旅居中国两年的美国黑人夫妇。他们的视频常常以两个人的震惊脸画面开始,接着介绍中国的各处场景。
今年7月,他们来到位于广西崇左的度假村。面对震撼的山水景色,他们形容“肯定会被认为是AI生成的”。这条视频点赞超过70万,评论区里,不少海外网友询问:“这是哪里,去这里度假的价格如何?”

在冰城哈尔滨,面对巨大的冰雕,他们更是惊呼:“这是梦里吗?”
在一则视频里,他们用幽默的“标题党”方式总结了最“讨厌”中国的点:“第一,中国人太友好了,每个人都太热情。第二,中国太大了,你根本不可能探索完它的每个城市;还有,中国太安全了……”
不少外国人都爱上了中国食物。加拿大旅行博主@JetLagWarriots就因为爱吃中国小吃“酱香饼”,在上海街头“一口爱上”,而被网友亲切地称为“酱香饼仙人”。
在美食和美景之外,也有外国人被中国的文化吸引。几天前,一位日本博主来到了上海,在豫园体验了汉服写真,品尝了当地的小笼汤包,并在视频里接着新的免签政策向网友们“安利”:“请务必要来体验”。
可以说,一个美好生动的中国,正在通过短视频的传播,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不少中国网友在网上调侃:“没想到人在国内,被老外们反向种草了。”
想了解中国,不妨亲自来看看
在Tiktok上,不少Chinatravel相关的视频会配上“unexpected”(没想到)、“never imagined”(从没想过)等关键词。外国人纷纷惊叹,中国的发展和生活变化超出他们的想象。
“机器人能将食物送到我们的房间,这太疯狂了!”在一则视频里,博主@Taz&Libby在面对酒店的机器人送餐时不禁大喊。
他们用手机记录了一次在中国点北京烤鸭外卖的全过程。在短短的视频里,两个人不停地夸赞外卖App的强大,送餐的快速和便捷,精美的食物包装……并感慨:“中国的食物真便宜!”
除此之外,国内的高铁、移动支付等现代化的设施也刷新不少外国人的认知。这些便捷不仅仅集中在一线城市,博主@Jason in China在视频里向海外网友推荐贵州。他说,在中国,除了超一线大城市北上广深,贵州的基础设施也很厉害,能在重峦叠嶂间建起3万座桥梁。这里有着新鲜的空气,和真正便捷、自在的生活。
而友善、热情,是大多数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对当地民众的评价。TikTok网友@alcestes记录了她在广州游玩时的一次暖心体验。今年8月,在广州街头,一位广州小伙用手机把“第一次见到外国人,我们很高兴。”翻译成英语并放音频给她听。
一对英国夫妇也说,自己带着孩子在西安大雁塔游玩时,有很多当地人热情地跟他们的女儿拍照。评论区里,不少老外都说自己在中国也经历过这样的“合影邀请”,几乎是“中国体验”中的一部分。
在世界各地,TikTok越来越成为海外年轻人获取信息的来源。皮尤研究中心在2024年发布的数据调查显示,近四成美国年轻人习惯从TikTok获取新闻。
是借助TikTok的传播,相较于高龄人群,海外年轻人如今成为了最“中国友好”的群体。《经济学人》民调显示,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在各个年龄段之间存在惊人的差异。只有4%的45岁以上老年人认为中国友好。而在18—44岁的年轻美国人群体中,1/4的人表示他们认为中国友好。
因为TikTok上这些真实的记录和讲述,海外年轻人正在真正地以不同的视角了解中国,很多老外都成为了中国的“自来水”,积极分享,为中国发声。
在中国居住三年的美国姑娘@cbowllan曾发布一则视频,讲述她眼中的中国。在视频中,她提到:“我不同意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中国的先进让我震惊”“当我们看待中国的时候,我们必须了解他的全貌。我们是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
一个不断发展的中国,需要被更多人看见与感知。今天,TikTok等海外社交媒体正在真正打破信息壁垒,打通国界与文化,呈现出一个立体、真实的中国样貌。
当然,如果想更了解中国,那就亲自来看看吧!

打印这项

  Costco - 喜迎中国新年
发布: tiff - 12-27-2024, 07:52 PM - 版块: 吃吃喝喝 - 回复数 (9)

Costco - 喜迎中国新年气氛浓
圣诞节后的今天继续放假,闲着没事就又惦记上了Costco 新的一轮打折优惠,领导也是Costco粉丝,一呼即应马上出发。
进了Costco 在最显眼的位置看到红红火火的中国年货,还发现了寻觅已久的中国皮蛋,哈今天终于逮着你了。 包装精致,13.99 二十个皮蛋,性价比很高啊。
[图: 040668a69827rZE9KwGs.jpeg]
很多同胞们还不知道中国新年是哪一天时, Costco 已经摆上年货早早地提醒大家要过年啦,明年是蛇年。 看看这么多的中国年货,个个引人瞩目,恨不得都收入囊中。
又找了几样喜欢的零食
低糖低碳
开心果一包有三磅性价比高
[图: 09a54e6a0484X6jLIC0X.jpeg]
南枣核桃软糖,这个不属于低糖,但太想吃了
回到家领导迫不及待打开皮蛋包装盒,里面有二十个分别包装的皮蛋。
赶紧弄了两个尝尝鲜,调点酱油麻油香醋,味道不错。
还有一个月就是中国年了,要置办年货的抓紧啊!

打印这项

  美国会破产吗?
发布: gao - 12-26-2024, 11:03 AM - 版块: 银行账户 - 回复数 (4)

马斯克警告 : 美国破产在即、美元恐“一文不值”
[图: 829469673a141199424b9adc2a1c2634.webp]
美国财政赤字持续攀升,马斯克很担忧。(路透)
美国国债11月首度突破36兆美元,债务仍旧继续累积未减速。马斯克(Elon Musk)再度警告,美国破产在即,现今的国债利息支出已佔美国政府总收入近23%,若不採取行动,美元恐“一文不值”。
马斯克近日在The Joe Rogan Experience频道裡表示,国债利息支出不断成长,担忧美国快被巨额债务压垮。
他指出,2024年美国国债利息总额为1.12兆美元,而联邦政府的收入为4.92兆美元。当他看到这个数字时,意识到情况的紧迫性,因为这个数字还在不断上升,倘若不尽快採取行动,整个政府预算都将支付利息,美国政府也将破产,届时社会保障没钱了,医疗保险也没钱了,甚么都没有了。

马斯克曾在今年9月示警,美国政府在偿还国债利息上的支出,已超过国防部预算,今年突破1兆美元大关,且偿还利息的支出还在迅速增加,未来美国后代子孙还能偿还得起的只剩下利息。
马斯克比喻,这就像一个人欠了太多的信用卡债务,不会有好的结局,所以美国必须减少(政府)开支。
报导指出,美国联邦政府不能声请破产重组,美国国会必须决定让联邦政府拖欠债务,因此,从技术上来说美政府不会破产,美国政府可以印钞偿债,这将使得美元几乎一文不值。
专家表示,美国透过印钞维持运转会产生严重后果,因为通货膨胀会侵蚀美元的购买力。摩根大通(小摩)分析师表示,儘管美国债务违约可能性“极低”,但这些情况令人担忧。

打印这项

  地税与保险超越房贷
发布: wilson - 12-25-2024, 11:15 PM - 版块: 房地产经 - 回复数 (8)

全美住房成本结构重大转变 地税与保险超越房贷
全美的住房成本结构出现重大转变,房屋保险费用及地产税大幅上升后,在某些地区甚至已经超越房贷还款,业主的压力也明显增加。
《华尔街日报》报道,信息机构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的统计发现,9月份独栋房屋的各项开支中,物业税和房屋保险已经相当于房贷还款的32%,比例创下2014年以来纪录,而在个别例子中,9%独栋房屋的税负更相当于一半房贷,比例也较2014年的4%增加超过一倍。若以城市区分的话,纽约州的雪城与罗彻斯特(Rochester)、内布拉斯加州的奥玛哈、路易斯安那州的纽奥良、佛州的迈阿密情况尤其严峻,至少1/4业主的税负超过一半房贷,上述五座城市要么物业税比率甚高,要么保险费用昂贵,又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评论表示,近年天灾频仍导致维修成本攀升,迫使保险公司大幅加价,而房价上涨则推高了地产税,换言之房价失控不但阻碍新的家庭购置物业,也导致现有业主承受后果。
非牟利机构负责人斯图尔特(Joshua Stewart)表示,长者在这样的困境下格外为难,按理说他们多年前已经还清房贷,依靠社安金之类的固定收入或者积蓄可以安享晚年,如今却被额外开支蚕食财富,最终导致生活质素倒退。
以纽奥良民众兰德里(Lisa Landry)为例,她表示两夫妇2015年购屋时,每月地产税和保险开支大约在725元,但现在单是地产税和风灾保险已达2448元,远超他们3.5%的定息房贷还款,此外还要支付每年2000元的水灾保险,负担极为沉重。
最新多项研究更发现,保费上升与拖欠房贷的现象息息相关,纽约大学、莱斯大学和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的报告均显示,由于2022年至2023年的保费上涨,已经额外导致了14.9万宗拖欠个案。


advertisement

打印这项

  耶稣诞生地: 圣诞节起源地
发布: tary - 12-25-2024, 10:36 PM - 版块: 去哪旅游 - 回复数 (5)

耶稣诞生地 圣诞节起源地:冷冷清清的伯利恒城
对于耶稣诞生地伯利恒来说,这是第二个在战争阴影下渡过的圣诞节。这里如今变得冷冷清清,旅游业陷入困境,居民大量迁离,这个圣诞节起源之地的美好气氛如今不再。
随着加沙战争的持续,这个耶稣诞生的地方第二次在战争的阴影下度过圣诞节。伯利恒原本以其宗教意义和旅游业繁荣而闻名,但如今,这座城市却陷入沉寂。
伯利恒的经济依赖旅游业,如今却几乎停滞。当地酒店协会的数据显示,战争前的酒店入住率约为80%,而现在仅剩下3%。马槽广场前的景象也异常冷清,没有了往年的圣诞树、灯饰和音乐,只有几名记者在记录着这片寂静。
“我们平时会接待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基督徒游客,但今年只有本地居民,而且他们只能买得起最便宜的商品。”经营一家小商店的萨贝拉(Ramzi Sabella)告诉记者。
[图: VjkkQpLw?format=jpg&name=small]
战争带来的持续恶化
自战争爆发以来,伯利恒所在的约旦河西岸经济状况持续恶化。据当地政府统计,已有近500个家庭离开了这座城市,大多数是通过短期旅游签证寻求国外的机会。这一人口流失对于仅有3万居民的小城来说影响巨大。

希腊东正教会的牧师穆斯利(Issa Musleh)表示,今年的圣诞祷告将是一次无声的抗议,以此谴责加沙地区的暴力。他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向全世界传递我们的声音,表达我们对加沙局势的愤慨。”
战争的暴力不仅影响了伯利恒的基督徒,也波及了穆斯林社区。根据联合国的数据,自战争开始以来,约旦河西岸已有700多名巴勒斯坦人遇害,同时有23名以色列人丧生。
在战争带来的压迫下,当地居民却仍对和平抱有一丝希望。纳迪姆是一名穆斯林,他从附近山上的咖啡馆眺望着空荡的广场。他表示,自己就读于一所基督教大学,与犹太朋友保持联系。“无论我们是基督徒、穆斯林还是犹太人,我们的愿望都是一样的——过上平凡的和平生活。”

打印这项

  内蒙古人的羊肉酒屋
发布: for - 12-24-2024, 07:42 PM - 版块: 吃吃喝喝 - 回复数 (7)

吃在内蒙古人开的羊肉居酒屋
今年没有在家里装饰任何圣诞色彩,吃饭也随意
现在来日本的新移民特别多,地道的中国小店比以前更多了。池袋大久保上野的名声在外,我最近去龟户,妈呀,那里小店特多,物价还特便宜,简直太宜居了
去羊肉餐厅
[图: 1625fbd443909mQDNipj.jpeg]
皮蛋豆腐配极低酒精饮料
羊肉串真嫩
[图: 1625fbd44435bbgsAzNs.jpeg]
羊肉烧麦,现场包的不是冷冻的,超级爱吃
[图: 1625fbd44459eGaeAysK.jpeg]
烤羊肉小排,超级嫩入味,牙不好的人也能吃得香香~油有点大

打印这项

  他死于家中
发布: meta - 12-24-2024, 11:04 AM - 版块: 人在旅途 - 回复数 (4)

揭露AI黑幕后,他死于家中......  他的死亡再次引发人们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反思。

近日,一则消息掀起了科技圈的风浪:26岁的美国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前研究员苏奇尔·巴拉吉自杀身亡。
巴拉吉在OpenAI工作了近4年。生前,他揭露了OpenAI在训练其语言模型过程中存在可能违反美国版权法的行为,因此成为备受关注的“吹哨人”。
不仅如此,他还公开表达了对OpenAI的核心产品ChatGPT等在道德层面和行业生态方面的深切担忧。
如今,巴拉吉突然去世。虽然警方表示他大概率是自杀,但这无疑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反思。

毅然辞职
巴拉吉出生于1998年,是一名印度裔美国人,从小在加州长大。
在他上高中时,英国的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思维(DeepMind)受到关注。该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有诸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利用深度强化学习技术,训练AI玩电子游戏。
这深深吸引了巴拉吉。高中毕业后,他开始研究深度思维公司开发人工智能的底层逻辑——神经网络数学系统。
其间,他展现出对计算机科学的浓厚兴趣与天赋。在上大学时,他便选择了热爱的方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专业。

彼时,巴拉吉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抱有很积极的态度,认为AI将会在医疗、抗衰等领域,帮助人们解决难题。
怀揣着早日踏入行业的心愿,巴拉吉四处寻找机会,先后在OpenAI和Scale AI进行实习,积累了不少经验。
毕业后,巴拉吉正式成为OpenAI的一名员工,在工作中与其他专业人员一起,深度探索如何训练AI模型,让其更好地形成逻辑思维。

随着研究越来越深入,巴拉吉意识到,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后,蕴藏着一系列不合理的问题,与他的期待截然相反。
于是,在工作4年后,他毅然选择辞职。之后不久,他接受了《纽约时报》的采访,表达了自己辞职的原因和担忧。
巴拉吉认为,ChatGPT和其他类似的聊天机器人会破坏那些创建数字数据、内容的个人或组织的商业未来,而这些数据和内容已被广泛用于训练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这项技术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将大于益处”。

就在这番言论引发外界热烈讨论之时,传来了巴拉吉的死讯。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报道,当地时间11月26日,巴拉吉被发现在他位于旧金山的公寓内自杀身亡。
随后,旧金山首席法医办公室执行主任在一封电子邮件中证实了这一消息。
美国旧金山警察局称,11月26日下午,警察被叫到纽约布坎南街的一间公寓进行健康检查。在检查中,他们发现一名成年男性(即巴拉吉)已经死亡,初步调查并未发现任何他杀证据。

打印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