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
学术养生
10
217
  • 0 次(票) - 平均星级: 0
  • 1
  • 2
  • 3
  • 4
  • 5
学术养生
学术养生
父母住在学校2000年左右建的教师家属小区里。 当时能够住进去的多是与我父母年岁相当的人。他们互相之间即是大学校友,也是同校教师即同事,同时还是邻居:从刚刚毕业时的青年教师宿舍,到新婚后分配的八平米单间筒子楼式公寓。他们几乎一生都生活在校园里,买菜都不用出校门,与自己的同事或邻居们一起排队,继续聊着其他场合中未完的话题。唯一的变化是那每四年或五年一换的学生们。
这次回国见到父母的老朋友们,许多还是我出生时的筒子楼里的老邻居。他们如今大多87-95岁左右,身体健康。我还是毕恭毕敬的“阿姨,叔叔”的叫着。 有一位上海阿姨还上来掐我脸蛋子。我说: X阿姨,我6岁时你掐我脸蛋子,如今我都60多了,您老可不能再掐了。这不,脸上的褶子又多了两条。

感觉这个小区就像是一个居民们一起从青年变老年的社区。在小区里蹓达一圈,就能碰上许多90以上的老人,精神抖擞,声音洪亮的聊天散步。听保姆说疫情刚开放的几周之内,仅这小区里就有七十多位老人去世,不然他们活到100多岁没问题。
这些挺过了疫情的老人们不但长寿, 思路也还很清晰。一位女教授87岁时还上大课,全程站立,声音响亮不用扩音器,后排学生都能听到。八九十岁的老教授每年还去给100多岁的老师拜年。

我爸现在每周还去实验室几次,和一个比他还老的老头一起讨论什么东西。很难想象他们如今还会有什么正经的研究成果,但我弟说这叫做"学术养生",别人吃补药养生,他们以此为补。一旦停下来,怕是各种毛病会全来了。
我妈两年前还开着那种电动自行车到处跑,与人撞过好几回。听我弟说,老太太从不讹人。摔倒了爬起来,拍拍衣服就跑了。可是咱也得为学校里这些孩子的安全着想啊,万一把下一位国家领导人给撞了呢?我弟就把电动车给没收了。
我父母除了中青年时期经常去干校,下工地,干苦力活,50岁后从不锻练,吃饭也不低碳。我妈还不喜欢按时吃降压降血糖药。保姆用的一个不粘锅至少20年了,如今就跟那开了锅的铁锅一样,达到了不粘锅的又一个新高度。那层PFOA膜,怕是早被他们吃肚儿里了。

人老了自己有自己的主意。我建议的保健长寿方法自然是没人听,用我妈的话说:你也活个90岁让我瞧瞧!
赞一个!多用脑子,的确有好处!
听我国内的老同学说,很多原来的老教授们退休了一起约好去养老院。同事住一起,学生们去看望也容易。。。
你说的这个倒象我工作过的华南农大,校园大,菜市场,教工食堂,单身宿舍,成家的职工宿舍。还时不时分点学校农场的农产品。我那时分了鱼就拿到大学同学家,顺便混顿饭吃。。。

人老了经常能见到老朋友也可以多活几年
身边长寿的都是脑子好使的。而且与时俱进,啥都知道一些
大学校园一直是我喜欢的地方。跟你家老太太一比80岁还在开车的也不算什么了。
其实攀比也很严重。孩子都差不多大,读书的时候孩子们的压力都挺大的。也不是每个知识分子的孩子都会读书。
一路比到出国结婚孩子的配偶,然后开始比第三代,第四代,lol
我父母50年代初的大学生,文革时自身难保,顾不上孩子,也不敢教孩子念书。我们这一代中小学时经常要学工学农捡大粪,没怎么念书。再小一点的时候还经常下河摸鱼掏鸟蛋啥的,比现在的孩子可幸福多了。
刚一上高中,发现要恢复高考了,好日子到头了,才不得不开始念了两年书。
我就不喜欢念书。 大学都是混下来的。
现在的高中孩子更可怜。我表弟的孩子补习到晚上十点才回家。
我就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可讨厌了,谁都是长辈,总是有别人家的孩子,哈哈
住在大学校园,这种退休生活可以说是最好的。


论坛跳转:


正在浏览该主题的用户:
3 个游客